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
项目介绍
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在《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书中写到:“传统手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的因素,需要有智慧地巧妙处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置要看手工艺人的修为;而处置得是否精致,则是由手工艺人的工艺技术水准所决定的。” 实际上正是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却反过来体现了不同手工艺门类与手工艺人强烈的地方意趣和个人特征,这也是相对于机器化生产方式下,手工技艺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些因人而异的、独特的不确定因素就像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独特的基因。过去从材料、工程、形态、图案等等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聚焦于寻找技艺之间的共性,试图总结、概括、描绘出某种非遗传统技艺的规律与知识体系;但我们觉得每一个手工艺者本身、每一次创作的过程可能都是独特且难以再现的,这些都是一个个非遗技艺中基因。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同一物种的基因存在共性,从而可以划分不同的物种;同时也是因为基因的差异,又让每个个体都独一无二。
在数据时代,我们努力尝试找到保存非遗技艺独特基因的方式,借助动作捕捉、眼动仪、脑电波传感器、三维动态扫描等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四项维度中来记录、分析甚至复原非遗技艺手工艺者的动作、注视点、脑部活动甚至肌肉变化。每一次的记录和捕捉都是提取非遗数据基因的过程,每一份数据文件中保存的就是手工艺者的一次制作过程的基因片段。在这次的展项中,我们通过互动及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缂丝、织带、木刻、刺绣四种传统非遗技艺的基因片段,希望观众从数据的视角可以重新审视每一次技艺背后的独特的秩序与魅力。





中国 · 上海设计周
在2019年的上海设计周,
我们第一次展示了在数据采集设备下传统工艺的样貌,
并在现场为观众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参观环境;
在数据的视角下,
每一次制作都是非遗技艺的一段数据基因。
在这次的展项中,
我们通过互动及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缂丝、织带、木刻、刺绣四种传统非遗技艺,
希望观众从数据的视角可以重新审视每一次技艺背后的独特的秩序与魅力。





项目团队

展项制作及数据采集:
李谦升、黄鑫、张婉君、关以晴
数据采集参与者:
邵敏(江苏无锡精微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华惠英(缂丝传承人)
蓝咏梅(畲族字带编织技术市级传承人)
桑茂林(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视频拍摄制作:
陈玉昊
支持单位:
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