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笔同书

数据故事 · 探寻汉藏书法之间的"距离"

( 项目视频 )

书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却有着相同形式的记录与表达。

汉藏书法起源各异,
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后,在今天,仍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汉藏书法中蕴藏着太多的奥秘,
吸引着我们以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来探索汉藏书法的异同。

( 研究小组共同学习藏文书法知识 )

我们从源头开始追溯书法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1600年,
殷商时期的汉族书法便已有了萌芽,
隋唐时期,汉字书法达到其发展的高峰,
颜真卿、张旭、柳公权等大家相继涌现。
而同时期的藏区,
吞尼桑布扎也仿照梵文创造出了藏文,
藏文书法也在此时悄悄启程。

( 汉藏书法发展历史比较 )

笔是书法的起点,字格承载着书法,工具则决定着书法的姿态。
通过对比书法工具,
我们得以知晓虽同为笔墨,
汉文毛笔更注重字体的多变,藏文竹笔则注重规范字体。
工具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汉藏书法风格上的不同。

( 汉藏书法书写工具比较 )

毫无疑问,单纯直观的对比过于单一,
于是我们决定借助肌电、脑电等采取设备,从数据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邀请了四位汉藏书法书写者,
通过书写设定的内容并提取书写过程数据,
打破汉藏书法常规研究限制,
以定量的方法来对汉藏书法的书写过程进行解构。

( 对比书写实验 )

脑电采集设备能帮助我们看到了受试者的专注度和放松度,
这些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不同的艺术创作模式。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
汉字书法的书写更容易受到书写内容的影响,
而藏文书法则相对稳定,
这与藏文书法重视书写规范,
在创作过程中要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字形特征上有关。

( 脑电数据可视分析图表 )

无论是用竹笔还是毛笔,
书写都是由手臂的肌肉活动所产生的一字一句。
不同的文字结构和器具使用方式,
都会让肌肉产生不同的运动规律。
换句话说,
书法技巧的秘密就深藏在肌肉组织的微妙变化之中。
借助肌电采集设备,
能清楚的看到书写者在书写时的肌肉变化。

通过对相同内容 / 不同内容的汉藏书写采集过程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汉字书法的书写更为连贯,
而藏文书法则有着较为频繁的蘸墨要求,
工具的储墨量决定了汉字书法在书写时的变化动作更多,
而藏文书法则多为单一动作。

( 肌电数据可视分析图表 )

回归到汉藏书法风格对比中,
借助tsne聚类算法,
我们看到了计算机眼中的“风格”定义:
图片中840个单体素材图像被t-SNE算法根据图形特征的不同进行了差异上的分类,
德昂洒智、楷书更为端庄,
而行书更近不拘一格的狂放。
汉字字体的笔画的变化较多,而藏文字体的风格比较统一,
且可以稍微看出两种语言文字的外形差距较大。

( t-sne聚类算法下的字形研究 )
( 网格化处理后的聚类效果 )

对于大众而言,
藏文书法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次实验借助藏文书法与汉文书法的对照,
我们逐渐发现他们之间的风格、工具、发源等表象具有不同,
但书法艺术本身的意义、技艺特点等艺术内核的却具有相似之处。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融合发展的时期,
此次试验期望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创新,构建文化之桥梁,
使文化之间相互渗透,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的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项目组研究过程纪实 )

研究团队

项目组成员:

胡蓓蕾
雷雨晴
张世超
孙怡海
李谦升 *

支持单位:

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特别感谢:

嘎让尼玛(藏文书法传习人)
华多尔(藏文书法传习人)
登德尔甲(藏文书法传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