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白居寺吉祥多门塔线上活动设计纪实

元宇宙 · Vland云现场

( 项目视频 )

2022年的四月,对上海来说是一段特别的日子,疫情打乱了很多人本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去年,我们与徐汇艺术馆合作,组织了藏地文化数字创作营,完成了“妙像焕彩 化境入微——西藏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专题展”中的多媒体展项。这次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而精心筹备的展览,也被3月开始的疫情所打断;但另一方面,因为行动上受限,线上的互动变成了主流,各种元宇宙开始受到关注,Vland云现场也是其中的一员,平台创始人之一的Sandy也正好因为4月份的一个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在Vland上做些有意思的事情。之后,就有了下面微信中与徐汇艺术馆策展人唐老师的对话,开始了这次元宇宙的云游实验。

( 与徐汇艺术馆策展人唐老师第一次聊起在vland中云游的想法 )

元宇宙这个词儿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真正落地后应用的形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包括我们创作团队的成员,也需要更直观的体验才能打开思路。设计原型是项目推进的利器,有了想法,说干就干,手边正好有一本因为去年展览创作而购买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边翻边找灵感,翻到白居寺的介绍页,寺里吉祥多门塔的平面图跃然眼前。"为什么不在vland中建一座多门塔的数字分身,让大家在塔中相聚呢?"

( 吉祥多门塔一楼的第一版地图 )

共情(Empathise)、确定问题(Define)、想法(Ideate)、原型(Prototype)、测试(Test)是设计思维的五个经典阶段。设计方法本身是抽象的,但对我们设计团队来说,早已潜移默化的应用在项目中。从4月底到5月中旬第一次线上活动的邀请内测,整个过程中,设计团队与馆方一起不断的进行迭代设计。

( 第一次内测版活动前的设计过程 )

内测结束后,设计团队发送了调查问卷,在获得参加活动观众真实反馈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下一轮的设计迭代:

地图的叙事设计

( 根据原始吉祥多门塔的平面图进行空间的再设计 )

地图在vland平台中承载非常着重要的功能,是所有活动发生的聚集地。除了地图原始的工具属性外,我们还希望通过互动式的地图来进行信息的叙事。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纯碎由作者主导,观众跟随作者的思路欣赏;马蒂尼酒杯叙事结构,先由作者引导用户进入叙事的情景后,再让用户自己去互动;自由探索叙事,完全没有任何引导,观众在互动空间中进行探索,查找信息。

( 线性叙事、马蒂尼酒杯、自由探索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 )

而这次,针对千里之外的吉祥多门塔,我们采取‘引导式叙事’的设计策略,遵循经典的'马蒂尼酒杯'的叙事结构,先引导、后探索。策展人唐老师就是整个活动叙事过程中的'引导人',经过唐老师在二个多小时活动中的讲解,让观众熟悉地图布局和互动方式,再进行自由探索。

( 地图制作过程 )

为了最大程度让观众进行共情,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不希望观众只是停留在虚拟地图中,设计上充分利用了vland实时共享互动的机制,将徐汇艺术馆展览的实景、西藏的实地风光与vland虚拟空间三者之间进行切换,利用真实的物理空间来增强地图上的叙事体验。当然实际操作上,这样的方式也给艺术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导览人唐丽青老师一会要带领观众在Vland上进行探索,一会儿要出现在线下展厅进行直播,还要腾出空与远在西藏的特别嘉宾进行连线,线上线下多视角的切换,增加了执行上的复杂性。但相比第一次内测活动纯地图导览形式相比,虚实切换的方式也为云上游览带来不一样的感染力。

( 艺术馆展览实景、日喀则风光、拉萨实景穿插在导览活动中 )

云游的体验设计

对于这次云游的设计任务,我们认为活动线上空间的设计需要依托线下物理空间,线下空间是观众在线上平台体验时重要的共情点,无论他去过还是没有去过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平日线下的游览经验都会增强线上的体验感。基于此,我们放弃了最初按照展馆平面图来构建线上地图的想法,转而根据资料,根据实际建筑平面图进行地图空间设计。

( 真实的白居寺 )
( vland中的三层白居寺地图 )

在设计过程中,困扰我们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到底要在多少程度上还原真实空间?举个例子,多门塔的过道本身是很窄的,最多两人并排通过;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Vland里行走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人挡路,也必须等人让开才可以通过。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担心观众在活动时会把过道堵住,导致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这个问题我们还与跟Vland工程师特别进行了沟通,看看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功能让人跳过去或者直接穿过去,对于虚拟世界来说,飞檐走壁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事情。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不完全按照塔的平面图来建,加宽过道,让人通过更顺畅。不过最后,两种方案都没用,我们决定转换思路,就让过道拥堵一些,把现实中的体验移到线上,让观众在线上也感受一把"被堵"的感觉。

( 真实的白居寺过道 )
( vland地图中的过道保留了"拥挤"的感觉 )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真实的多门塔上楼的楼梯是在该层的某间佛堂内,参观者由室内的楼梯上去。而Vland中不同地图的切换提供了一个叫"传送门"的功能,只需用鼠标点一点,就可以跳转到另外一个地图中了。但在设计中,我们还是保留了真实楼梯的位置,并且在策展人导览的时候,也按照真实的参观体验,让大家排队上楼。

( 观众自觉为导览老师让出一条路 )
( 观众排队上楼 )

将上述这些真实体验移植到虚拟的地图上之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观众并没有被这种“拥堵”的感觉给惹恼,反而自发维护起了“秩序”,并乐在其中。有的观众把头上的昵称改成了‘前面的人让一让’,还有人自发当起了为主持人开路的‘守门员’。在上楼的房间前面,因为过道空间有限,大家真的自觉地在楼梯口排起了队,等候上楼。活动结束后,有观众说,封控两个月,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拥挤过了,却居然在线上感觉到了拥挤,真的很有意思。

游戏&社交设计

( 在塔门外,我们设置了虚拟的广场和游戏区域,在此处完成各项互动活动 )

在我们看来,Vland平台本身就保留着浓浓的游戏基因,整个操作与互动方式都脱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RPG(角色扮演类)游戏。所以在活动设计中,游戏与社交是不可获取的两个因素。5月中旬的活动内测,到6月11日的正式活动中,借助Vland平台已有的机制,我们与馆方一起讨论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体验,包括在线抢答、密室寻物、隐藏彩蛋、拼字游戏等等,充分利用好云社交的优势,用游戏促进社交、用社交来提升信息体验;在正式活动前的筹备会上,我们也同馆方一起讨论了实体展馆+Vland元宇宙+西藏实景的体验方式,利用云社交,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场景的景象进行混合,形成数字"结界",希望能提供基于真实空间但又不用与真实旅游的体验。

( 观众参与集体拼出"611"日期的活动 )

设计细节

( 用于问答游戏的密室小屋 )
( 观众聚集在游戏区参与游戏 )
( 集合广场是观众集中与交流的地方 )
( 观众通过对话框形式进行抢答 )

6月11日,世界文化遗产日

迎来了正式的云游活动

( 6月11日,在世界文化遗产日举办了正式活动,视频来源:徐汇艺术馆 )

在数字中国的大战略背景下,大家都在讨论数字文旅在将来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加速改变传统的文旅领域。但如何应用落地则是设计学科应该关注的问题。"直播云游"、"智慧景区"、"虚拟现实"、"沉浸演绎"等等文旅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这次的设计实验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能为文旅产业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如何转型,提供设计的实践案例。

( 团队在vland里给组员过了次云生日 )

不过,再宏大的图景下,也都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情感与体验构成,未来元宇宙何时能超越现实世界,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我们不知道。我们只希望能利用设计的力量,让数字文旅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成为观众生命中的一段"体验"而非数字展示的"工具",追求普通人在其中的"共情"而非数据俯视的"洞察"。

时空传送门——白居寺吉祥多门塔线上特别活动

主办单位

徐汇艺术馆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

合作平台

Vland云现场

设计团队

项目策划:李谦升
地图设计&制作:张世超、施通、吕宜峰
内容设计&统筹:胡诗仪
游戏&体验设计:吕宜峰、孙怡海、朱馨沂
视频剪辑:陈玉昊

特别感谢(徐汇艺术馆工作团队):唐丽青、顾烨、邓左卓、吴杰等

活动特邀嘉宾:沈云遥(藏地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