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

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在《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书中写到:“传统手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的因素,需要有智慧地巧妙处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置要看手工艺人的修为;而处置得是否精致,则是由手工艺人的工艺技术水准所决定的。” 实际上正是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却反过来体现了不同手工艺门类与手工艺人强烈的地方意趣和个人特征,这也是相对于机器化生产方式下,手工技艺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些因人而异的、独特的不确定因素就像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独特的基因。过去从材料、工程、形态、图案等等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聚焦于寻找技艺之间的共性,试图总结、概括、描绘出某种非遗传统技艺的规律与知识体系;但我们觉得每一个手工艺者本身、每一次创作的过程可能都是独特且难以再现的,这些都是一个个非遗技艺中基因。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同一物种的基因存在共性,从而可以划分不同的物种;同时也是因为基因的差异,又让每个个体都独一无二。

一千多年来,土族盘绣的传承方式为口传身教。没有刺绣经验的张学员开始“拜师学艺”。师徒二人分别刺绣了20个图案。在此过程中我们采集师徒的肌电、脑电波、使用线的长度、时间等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从数据的角度揭开盘绣传承的秘密,以帮助盘绣更好的传承。用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对非遗技艺、文化环境、传承人、图形图案等多维角度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分析,将非遗文化中就“活”的部分提取、保存以及建立动态的可视化认知模型,为非遗保护机构与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支撑,为非遗保护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多样性提供实证材料。


关于我们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致力于探讨人机间、人际间以及人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信息可视化设计、人工智能、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交叉学科路径,通过对智能系统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变得鲜活且精致、实用并有趣。自2016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师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在“公益云图”数据可视化创新大赛、上海开放数据大赛、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广东政务数据创新大赛等国内专业竞赛中获奖;工作室也策划了包括“2017全国信息与交互创新设计邀请展”、“设计冲刺工作坊”“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的创新实验”等一系列展览和学术活动;工作室培养的实习生曾先后拿到纽约大学、密歇根大学、卡内基梅隆等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目前,工作室正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研究型机构的目标迈进,从科研与教学的不同角度为信息与交互设计产业培养高端人才。